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上海市虹口区

科普小知识2021-12-17 07:45:03
...

虹口区,因虹口港而得名,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南隔黄浦江、苏州河,与浦东新区、黄浦区相望,西与闸北区相连,东与杨浦区相邻,北与宝山区相接,位于市区东北部通向市中心的必经之途,时任上海市市长的*称誉虹口为“风水宝地”,区域经济相当发达。虹口区下辖8个街道。区内交通便捷,内环线、中环线横贯区域,轨道交通3号线(轻轨明珠线)、4号线、8号线、10号线、12号线等穿越区境,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虹口足球场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东北部最大的地铁和公交换乘中心。虹口区当今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北外滩,四川北路和大柏树。

中文名称:虹口区

外文名称:HongkouDistrict

别名:虹口行

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市

下辖地区:8个街道办事处

*驻地:上海市虹口区飞虹路518号

电话区号:021

邮政区码:200080

地理位置: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

面积:23.48平方公里

1、城区概况


虹口区

虹口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23.4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常住人口83.96万人,户籍人口65.53万人,人口密度3.6万人/平方公里,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区。

改革开放以来,虹口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胡*、*等国家*都曾到虹口视察指导。虹口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同志曾称北外滩为上海的“风水宝地”。区内北外滩坐北朝南,江河交汇,与老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了上海*商务区核心区的“黄金三角”。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大规模推进网络化、枢纽型、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我区道路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区内有轨道交通3号、4号、8号、10号、12号线经过,内环、中环穿越区内,交通便捷。

虹口素有“文化虹口”之称,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名人的集聚地。区域内拥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3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即上海邮政大厦、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故居鲁迅墓和提篮桥*。辖区内遗址遗迹、文物点300多处,包括鲁迅故居、瞿秋白故居等文化名人故居,鲁迅纪念馆、李白烈士纪念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等一批纪念场馆。近年来,我区充分挖掘历史底蕴、丰富文化内涵。“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多伦路是上海近代文化名人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经改造形成了“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特色。我区在四川北路中段选址建设了*四大纪念馆,已正式开放,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和欢迎。此外,我区还积极推进历史建筑的改造置换,比如,把“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造成为“1933老场坊”,在摩西会堂建立“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成为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新亮点。

2、行政区划

虹口区下辖8个街道:

四川北路街道、提篮桥街道、欧阳路街道、广中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嘉兴路街道、曲阳路街道、江湾镇街道

3、历史沿革

虹口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东与杨浦区接壤,西与闸北区为邻,北与宝山区相连,南与黄浦区以苏州河为界,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区境面积23.4平方公里。

虹口,因虹口港(昔称沙洪,其与黄浦江交汇处称洪口、虹口)而得名。上海开埠前,虹口地区除江湾镇、虹安镇、虹口镇等集镇外,多系农田渔村。境内以此(旧)江为界,南属上海县,北属宝山县。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美国传教士在境南租地造屋。道光二十八年,辟美侨居留地。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划定美租界地域。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并,改称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又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境内南部为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的主体部分。境内租界以北地区仍分属上海、宝山两县。八一三事变后,虹口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由日本海军直接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租界归还中国,上海市*建区,境内主要地域划为第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民国36年(1947年),分别改称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3个区公所,建立区人民*。

1956年3月,北四川路区与虹口区合并为虹口区。1958年,原榆林区的大连路和大连西路以南、面积1.22平方公里地域划归提篮桥区。1959年12月,提篮桥区与虹口区合并为虹口区。1962年12月,虹口区境罗浮路以西0.06平方公里地域划归闸北区。1979年,原属宝山县与杨浦区、面积0.87平方公里地域划归虹口区(今曲阳地区)。1984年9月,宝山县江湾镇和大八寺(今大柏树)、面积9.38平方公里地域划归虹口区。1992年划定区界时,境域略有调整,密云路北端路东划归杨浦区,路西划归虹口区。

2000年12月,属闸北区管辖区域面积4691平方米划归虹口区,属虹口区管辖区域面积919平方米划归闸北区,至此形成现区境。

4、环境气候

虹口区位于上海市区北部偏东。虹口区面积23.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2.5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0.91平方公里。境域原为唐代东海捍海塘内滩地,跨吴淞江南北两岸,南岸先后隶属海盐区、华亭区和上海县,北岸先后隶属昆山区、嘉定区和宝山区。虹口区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多河道港汊。历史上除那些无名的沟浜外,曾有过大小河流50余条。随着河道的变迁,有40多条被淤塞和填没,迄今留存15条。

虹口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5、公共建设

2012年,虹口区城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坚持打基础、提质量、利长远,形成城区规划注重形态与功能相衔接,旧区改造注重*机制创新,城区管理注重统筹兼顾的新局面。

积极提升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针对区域内资源与发展环境现状,完成《北外滩城市综合体群概念设计》、《苏州河滨水景观带概念设计》、《虹口北外滩地区(含河口地区)现代商贸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从新建设用地出让和闲置土地两方面入手,为虹口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完成海门路55号、东大名路1060号地块出让。河口地区闲置10多年的四川北路108号地块、北苏州路190号地块和中美信托地块全部开工。

稳步推进四川北路新一轮综合开发建设,促进四川北路发展。年内,四川北路沿线公共区域在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北区电信局支持下,沿线铺设61个WiFi热点,率先在市级商业街中形成“全覆盖、全天候、全免费”的无线网络环境,建成四川北路全程电子商务平台(一期),基本建成四川北路停车诱导系统。从而提升了整个形态业态建设力度。

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推进旧区改造*机制创新。成立了由区委区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旧区改造和房屋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并设立嘉兴、提篮桥和四川北3个分指挥部,在人力物力上做到全区动员,在资金资源上做到全区统筹,形成了凝心聚力推进旧改征收的新格局。全年共完成旧改1378户。

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管理环境进一步改观。东余杭路、凯德龙之梦虹口广场等重点区域的市容管理顽症得到有效治理,一批市民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违法建筑被彻底拆除,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5.5万平方米,基本做到了“禁增量、减存量”。全面启动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公共绿地3975平方米、专用绿地1.5万平方米,水、气、声环境得到改善。公共设施基础更加巩固。由市北邮政局、市北邮政投递局、原宝山邮政局的部分单位整合组建的虹口区邮政局于3月15日正式挂牌运营。

6、城市建设


上海市虹口区

推进两翼开发。抓住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扎实推进两翼开发。完成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地下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滨江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了北外滩区域18个重点开发项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白玉兰广场等项目在建,其中东方海港国家大厦项目基本建成;海门路55号地块全面完成动拆迁,进入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程序。四川北路沿线7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其中外滩中信广场、三至喜来登酒店2个项目基本建成。继续推进广田108项目(原弘基广场)、北苏州路190号等项目实施。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城区发展的功能目标,积极配合轨道交通在虹口的发展,建成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并通车,积极推进启动轨道交通12号线站点建设。推进市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建成新建路越江隧道和外滩隧道,建成广中路下立交(南地道)和四平路下立交。完成宝山路(东宝兴路-中山北一路)、广中路(俞泾浦-水电路)拓宽改建,完成东大名路综合管线改造工程和东长治路(除轨交12号线影响范围)拓宽工程,完成河南北路(苏州河-天目东路)拓宽。完成海平路(高阳路-公平路)、同煌路(中山北一路-西江湾路)、同鸣路(中山北一路-西江湾路)、同丰路(北宝兴路-俞泾浦)、景祥路(花园路向南延伸)、保定路(周家嘴路-飞虹路)、阜新路(天宝西路-大连路)、物华路(四平路-宝安路)、衡水路(中州路-四川北路)、奎照路(广粤路-俞泾浦)等道路辟建工程;完成汉阳路(塘沽路-九龙路)、东宝兴路(四川北路-宝源路)、西宝兴路(中山北一路-柳营路)、广粤路(广中路-汶水东路)、三门支路(三门路-安汾路)、东余杭路(梧州路-商丘路)、秦皇岛路(杨树浦路-码头)等道路拓宽工程;推进公交专用车道建设,调整海宁路周家嘴路机非隔离带以增辟公交专用车道。拆除海宁路四川北路人行天桥,改善四川北路商业景观。开展迎世博600天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四平路、大连路、曲阳路等68条道路的综合整治工作。新建水木年华人行桥、嘉杰国际广场天桥、3516厂同丰路人行桥等4座桥梁,改建河南路桥、长治路桥,整治中小桥梁45座。推进海伦路(海拉尔路-四平路)拓宽的前期研究。

加快推进旧区改造,五年共完成旧区改造地块14幅,共23.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和单位34716户,拆除各类旧房屋建筑面积188.2万平方米。

提升城区管理水平。第一、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完成苏州河综合治理和虹口港水系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搬迁污染严重工厂(车间)51家,建成“基本无燃煤区”,扬尘和噪声控制取得显著成效,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绿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四川北路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8处,全区新建绿地68.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05年的18.1%。加大拆除违法建筑工作力度,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6.7万平方米。完成20家菜市场标准化改造。落实各项防汛防台措施,有效抵御了“鲶鱼”强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

7、国民经济

我区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力以赴抓推进、抓突破、抓落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2013年区级财政收入完成66.31亿元,同比增长13.95%。现代服务业实现三级税收79.3亿元,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58.9%。全年新增企业注册资金225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26家。

我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优势,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特色鲜明。重点发展“五色产业”:蓝色的航运服务业。2012年,交通运输部授予北外滩全国第一个“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称号。目前,全区共有航运企业3600多家,有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海事局等航运功能性机构25家,已经成为全国航运企业、航运要素、航运功能性机构最集聚的区域之一。金色的金融服务业。主要是与陆家嘴、老外滩错位发展,大力发展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服务业。成立了国内首个对冲基金园区,在国内外金融业界形成较好反响。全区现有资产管理、股权投资等各类金融企业500余家,是“十一五”期末的6倍多。红色的商旅文体产业。充分利用四川北路丰富的商业、体育、文化和红色旅游等资源,推动商旅文体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上海国际酒类现代商贸功能区。绿色的低碳产业。以节能环保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打造以花园坊为核心的“绿色碳谷”,集聚了上海能效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20多家功能性机构,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去年已正式开展碳排放交易。炫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创意、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音乐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人民音乐出版社、荣宝斋的上海公司都已经入驻虹口。上海音乐谷初具规模,集聚了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同时注重发展科技产业,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区域发展拓展新的内涵。

在区域功能提升转型上,我们加快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即:坚持航运和金融“双重承载”,进一步增强北外滩集聚辐射功能。着眼于“服务自贸区、发展北外滩”,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局,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争取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取得更好成绩。加快商旅文体“四轮驱动”,进一步提升四川北路功能区发展能级。以水系风貌、历史风貌为纽带,促进四川北路与甜爱路-多伦路-溧阳路-山阴路历史风貌区、“精武体育”街区、瑞虹新城、上海音乐谷等联动发展,使四川北路从“街”走向“街区”,提升影响力。推动大柏树与花园坊“东西呼应”,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邯郸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科技产业在大柏树地区集群发展;依托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建设以花园坊为核心的上海低碳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成绿色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同时,我区的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均有力有序有效。2013年完成旧区改造6113户,改造二级旧里以下居住房屋面积18万余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旧改指标,切实改善了居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深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激发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平安虹口”建设,城区运行安全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区8个街道均被命名为“上海市安全社区”,其中两个街道成为“全国安全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和本市实施办法,*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服务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去年以来,围绕转作风、求实效,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减少49项审批项目、时限缩减三分之一。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创新突破,为实现虹口新崛起而共同努力。

8、社会事业


上海市虹口区

教育优先发展。依法保障教育事业投入,“十五”时期区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4.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53%。教育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华东师大一附中新校舍正式启用。完成一批中小学教学楼改扩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广小学小班化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复兴、华东师大一附中、北郊和上外附中4所高中被列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加强科技工作。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构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成申茂科技大厦孵化基地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园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城区”考核。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和市级种子资金项目48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66项,科技企业专利数2567项。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创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4个、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6所、科普居委会20个。

发展卫生事业。全面完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区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成功抗击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通过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复核评估。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医疗机构改革,完成曲阳医院、区妇幼保健院转制。“十五”时期,年人均预防保健经费由8元增加到20元。文化*改革力度加大,积极探索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建社区健身苑(点)24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地4处,连续四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奖”。竞技体育成果丰硕,我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连续四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民防、保密、档案、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居民生活2012年,区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基层建设,做优服务管理,做强社会参与,为在“十二五”末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促进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扎实工作。加强社区共治。推进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建设,制订《加强社区代表会议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召开虹口区社区共治现场推进会,使社区代表会议成为凝心聚力、推进社区共治的重要载体。

推进居民自治。完成第十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直选率达963%;召开第十次居委会换届选举总结暨居民自治现场推进会;推进居委会“两室”(居委会办公室、老年活动室)达标建设,全年42个社区居委会“两室”达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成“1+8+230”(1个区级生活服务管理中心、8个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230个居委会社区生活服务站)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推进社区窗口单位延长公共服务工作时间,制订《关于贯彻落实市*办公厅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区公共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工作的通知》,全区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41个服务窗口均按要求延长服务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全面建设网上敬老院,依托“1+8+230”生活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建立1个区网上敬老院,建立8个街道网上敬老院分院,使社区老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便捷优质的服务,实现为老服务一网全覆盖。

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区委将推进社区公益服务队伍建设列入重大课题,通过调研和在四川北路街道、广中路街道、曲阳路街道试点,形成加强社区公益服务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5月,建立虹口社会建设学院,加强对各类社区人才的培训,开设社区专职工作者、居委会*、业委会成员、志愿者带头人、社会组织带头人、生活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年参加各类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1820人。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举办2012虹口社会公益服务展示日活动,为公益组织融入社会搭建服务平台。年内,新办社会组织25家,历年累计460家;新增社区公益服务项目42个,历年累计125个。“新家园”等一批社会组织和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经过孵化实践基地孵化,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9、前景展望

虹口区将积极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航运和金融“双重承载”,加快商旅文体“四轮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改革统领全局,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规划引领,以加快民生改善、提升城区形象、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维护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围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坚持整合资源、完善布局,促进各类社会事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努力开创虹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0、虹口经典

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铁马路菜场的位置,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的始发车站(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是英商1876年擅自建造的,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全长15公里,有桥12座,与其它道路交叉处有栅栏50余处,但第二年就被*付款收回。

中国第一个电话――1882年,礼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接通中国第一部电话。

中国第一个消防瞭望塔――1888年,虹口建造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这座消防瞭望塔是六角形瞭望台,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从火钟楼所在地哈尔滨路2号,可以观至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现为虹口救火会。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徐园――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1896年6月起,地处上海虹口区天潼路、浙江路(后来改为天潼路814弄)的私家花园——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徐园由商董徐鸿逵创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园内筑有十二楼、又一村和孔雀亭,堂、榭、阁、斋俱全,结构精细。晚间张灯结彩,增设曲会、书会等雅集。逢元宵夜,各色烟火花炮于鸿印轩燃放,呈现火树银花的奇景。此外还有兰花、菊花、梅花等盛会。当时曾被誉为沪北十景之一。

中国第一个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沪上商业巨子叶澄衷捐资创办澄衷学堂,乃境内最早的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

中国第一盏电灯――1901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虹口境内的礼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点亮。

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虹口成为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发祥地。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在上海海宁路、乍浦路口租借一处溜冰场,用铁皮搭建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首映《龙巢》。这是中国首家正式电影院,时称“铁房子”。当时,电影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观众十分好奇;同时该院地处闹市中心,又非常重视对电影的宣传,当时的《申报》上几乎每天都有该电影院的广告。1913年,虹口活动影戏园由日本人接办,改名为东京活动影戏院;1915年,改名为虹口活动影戏院;1919年,改名为虹口大戏院;1965年1月1日,改名为虹口文化馆剧场;1985年改建为虹口文化娱乐厅。

中国第一个公共游泳池――始建于1922年的虹口游泳池是目前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对公众开放、露天正规化、循环水流的游泳池。

中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1923年,全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在欧阳路建成。

中国第一个书局――同文书局、同文书会先后创办,介绍西方文化、出版《万国公报》

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1912年11月23日,由乌始光、刘海粟等画家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座落于乍浦路8号。

中国第一份大型画报――《良友》1926*,出版最早、时间最长。八一三后迁香港

亚洲第一个专业足球场――虹口足球场

上一篇:格萨尔王

下一篇:天津市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