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便利店

科普小知识2022-01-09 02:23:02
...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是位于居民区附近的实体店或提供网上购物的虚拟店,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或网上商店。

1、概念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便利店是指通常占据着良好的位置,以食品为主,营业时间长,商品品种有限的一种零售形态。客户光顾便利店,为的是补充物品,而且经常是在下班之后或闲散时间光顾。汽油、牛奶、杂货、报纸、苏打饮料、香烟、啤酒和快餐食品是便利店的走俏商品。


便利店

便利店的兴起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超市的变化体现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如远离购物者的居住区,需驾车前往;卖场面积巨大,品种繁多的商品消耗了购物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账时还要忍受“大排长龙”等候之苦,以上种种使得那些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于是人们需要一种能够满足便利店购买需求的小超市来填补空白。

该业态最早起源于美国,继而衍生出两个分支,即传统型便利店与加油站型便利店,前者在日本,中国*等亚洲诸国及地区得以发展成熟,后者则在欧美地区较为盛行。

192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伊藤洋华堂与美国南方公司签订特许协议并在东京丰洲推出1号店。此后传统型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在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其特点也被发挥到极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发展较快。随着石油巨头的介入,便利店在地域分布上更趋分散,加油站型便利店在欧美地区也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分类

从世界便利店的发展历程来看,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传统型(Traditional)和加油站型(Petroleum-Based)。

传统型

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不等,营业时间为15~24小时,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购物的便利性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如7-Eleven、CircleK)盛行于亚洲的日本,中国*。

加油站型

加油站型便利店通常指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如BP、ESSO),在地域广阔且汽车普及的欧美地区发展较为迅猛,2000年美国加油站型便利店占行业门店总数的76.1%。

3、区别

便利店与超市的区别


便利店

便利店不同于超市,也不同于精品店,在社区的一隅、街角,巴掌大小的便利店是最贴近生活的场所。超市带来了第一波消费观念革命,而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又带来了第二波的消费观念革命,“Getwhatyouforget”(买到你在超市忘记买的东西)成为美国便利店营销核心。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整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市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市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市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既“购物的不便利”;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

具体的说,便利店具有与超市相区别的四个“便利”业态特征:

距离的便利性

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10分钟便可到达。

即时的便利性

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超市的品种通常在2000种至3000种左右,与超市相比,便利店的卖场面积小(50~200平方米),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货架比超市的要低,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实行进出口同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避免了超市结账排队的现象。据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三分钟的时间。

时间的便利性

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24小时,全年无休,所以有的学者称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AnyTime”式的购物方式。

服务的便利性

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例如速递、存取款、发传真、复印、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售邮票、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等,对购物便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便利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发展

早在我国近代,就存在着两种便利店:一种叫“仕多店”,其名称来自英语“Store”,是一种“洋便利”;另一种叫“烟杂店”,是一种“土便利”,商业街、弄堂口,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大都会有这种“土便利“。


便利店

我国现代便利店早在超市大规模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是设在上海的“百式便利”。在发展初期,超市与便利店除营业面积与经营品种有大小与多少之分外,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罗森与7—11的进人,以及2001年以来新的竞争者的加入,给中国便利店的国际化发展打开了一个窗口,并树立了模仿的样板。

于是,便利店的经营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易购超便利、便利进地铁、北方的16小时便利店以及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目标的便利型小超市等。但是,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仍然没有进入国际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开始真正的竞争。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消费需求也千差万别,在一种业态的发展初期甚至在规模化发展阶段都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但在多种发展模式中必然会存在一种或几种主导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模式。所以,对连锁企业决策者来说,发展模式与利润模式的选择以及阶段性的推进就成了经营的关键问题。

5、产品策略

(1)提高门店的商品陈列利用率


便利店

商品的选择和陈列是一门学问,如果做得好会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并有极佳的促销作用。在产品策略方面,便利店的经营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有些便利店门店商品数量和陈列空间的利用率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对其产品销售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便利店一般是在城市的繁华地段,面积也通常在100平米以内,所以不能浪费门店的陈列空间。在商品的陈列方面,有些便利店存在某些商品的陈列面积过大的现象,有不少商品在3个排面以上,这样的陈列为门店的商品品种单调创造了借口,从而致使原本应当有1200种商品左右的门店,可能只有500多种的商品上架,其结果显然是不足以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

(2)正确进行商品类型的选择

便利店的主打商品应在速冻食品、饮料及日常用品上,这些商品不求多、全,而应求精,即选择畅销的、质量高的、价格又适中的产品上架。在便利店中应避免出现整扎销售或者大包装的产品,既然便利店的定位是为应急的需求,量贩包装的商品是不属于便利店的销售范围,便利店销售商品的选择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因为销售大包装商品,便利店的价格必然要高于大型综合性超市的价格,这种“鸡蛋碰石头,扬短避长”的行为将会导致顾客对便利店产生价格高、购物上当的心理。量贩商品陈列在便利店的货架上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销售,还会浪费门店的有效陈列面,进而影响到门店的正常经营业绩及形象。所以,便利店所选择的商品类型应为品牌质量有保证、畅销的大众化商品。

(3)避免货架存在大面积空位

货架大面积空位是门店的暂时性缺货或者其他问题,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的结果无非是:配送中心配送货物不及时,采购部商品采购的品种不足,理货人员补货不及时。这三种问题造成的这一后果必然影响门店销售和形象。一个货架空空的门店对于顾客的影响是什么?不仅仅是顾客此次购物无功而返,还可能使企业损失一批固定客户。

6、分销渠道

(1)建立网络配送系统,统一配送

鉴于国内便利店多数已有配送中心这一事实,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配送中心的工作效率,尽量采取在特定区域高密度集中开店的策略。要充分发挥自设配送中心的优势,建立电脑网络配送系统,统一集货、统一配送,特别要发挥配送中心分别与供应商及各家店铺相连的电脑网络作用。为了保证不断货,配送中心一般应根据以往的经验保留3天左右的库存。同时,中心的电脑系统每天都会定期收到各个店铺发来的库存报告和要货报告,配送中心把这些报告集中分析,最后形成一张张向不同供应商发出的定单,由电脑网络传给供应商,而供应商则会在预定时间之内向中心派送货物。配送中心在收到所有货物后,对各个店铺所需要的货物分别打包,等待发送。

(2)提高商品周转率,减少库存

由于门店面积小,又因地理位置多处于繁华地段,高额的房租不允许门店有大量的库存。货架商品的库存量应严格控制在最大库存量以内,这就要求配送中心将配送商品配准、配全,从而保证便利店的商品常进、常新,以减少库存,提高商品的周转率。为了完成门店商品的快速周转,对于配送商品的时效,包装应当仔细检查,以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通常将商品的库存定为3天左右,而对于像冰激凌、速冻食品类商品,供应商一天分早中晚3次直接送货到各个门店。

7、不宜地点

(1)商圈内人口极少


便利店

便利店不适宜开在商圈内人口不足的地方,如果商圈内人口在1500人以下,此店铺应摈弃(这意味着商店的固定顾客过少,从而会影响到销售额)。

(2)车流的动线很少

车流的动线指车辆行走时的移动路线。如商店所在的位置车流的动线很少,则意味着商店的流动顾客会受影响。如处在十字路转角处的店铺其车流动线有4条(东、西、南、北4个移动方向的路线),位于双向车道马路的商店有两条动线,而处在单向车道马路的商店则只有一条动线。

(3)在马路上看不到商店

这是指商店不是设在沿马路的街上,而是在某一脱离马路的区域内。其缺陷有二:一是不方便顾客的来店;二是很难招徕流动顾客。

(4)不在车站“回归动线”内的店铺

所谓“回归动线”是指上车与下车的客流必须经过商店门口的移动路线。如果商店的位置不在这条移动路线之内、即使商店紧临车站,也会使来店的客流受到影响。

(5)地下店铺

设在地厂室的便利店由于不能充分发挥便利店的特殊功能,因此客流会受到影响。主要缺点是:顾客进出不方便;店铺位置不醒目而难以招徕流动顾客。

(6)要登楼梯的店铺

和前者一样、要登楼梯进入商店,会给顾客带来不方便,从而违背了便利店主要提供方便的原则。

(7)不能设店招与灯箱的店铺

商店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不能设立店招或灯箱,意味着商店的醒目与一目了然会大打折扣,而便利店的醒目与一目了然是保证客流的重要手段。设想在夜晚如果没有明亮的店招如何能让路过者知道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8)店铺的形状不规则

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商场比较适合便利店的经营,如果商场的形状不规则,那么在一个本来营业面积就很小的空间内很难合理地去安排商品的陈列,这就会增加顾客选购商品的时间。

8、市场规范

1、范围


便利店

本标准规定了连锁超级市场、连锁便利店的有关术语及其定义。本标准适用于连锁超级市场和便利店业态的经营。

2、定义

本标准规范了下列术语及其定义。

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式。

企业经营若干同行业或同业态的店铺,以同一商号、统一管理或授予特许经营权方式组织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连锁的门店由连锁公司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控制下,开展统一经营。

若干个门店或企业自愿组合起来,在不改变各自资产所有权关系的情况下,以共同进货为纽带开展的经营。

加盟连锁店的门店同总部签订合同,取得使用总部商标、商号、经营技术及销售总部开发商品的特许权,经营权集中于总部。加盟连锁店的门店均为独立法人。

以同一资本直接采取连锁经营的门店,也称连锁店。

以特许连锁方式经营的门店。

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和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零售业态。

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

连锁超市(便利店)公司应由10个以上门店组成,实行规范化管理,必须做到统一订货,集中合理化配送,统一结算,实行采购与销售职能分离。连锁超市(便利店)公司由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或委托配送机构)构成。

总部是连锁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它除了自身具有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具备以下基本职能:网点开发、采购配送、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经营指导、市场调研、商品开发、促销策划、人员招聘、人才培训、教育及物业管理等职能。

门店是连锁经营的基础,主要职责是按照总部的指示和服务规范要求,承担日常销售业务。

配送中心是连锁公司的物流机构,承担着商品的集货、库存保管、包装加工、分拣配货、配送、信息提供等职能。配送中心由分货配货(TC)、流通库存(DC)、生鲜加工(PC)三部分构成。

商品的最小分类。

单品管理是通过电脑系统对某一单品的毛利额、进货量、退货量、库存量等,进行销售信息和趋势的分析,把握某一单品的订货、进货情况的一种管理方法。

每一位顾客平均购买商品金额。

(1)客单价=商品平均单价×每一顾客平均购买商品个数

(2)客单价=销售额÷顾客数

对重点商品或项目的管理手段。ABC分析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商品依畅销度排行,计算出每一项商品销售额比及累计构成比,以累计构成比为衡量标准,即80%的销售额约由20%的商品创造,此类商品为A类商品;15%的销售额约由40%的商品创造,此类商品为B类商品;5%的销售额约由40%的商品创造,此类商品为C类商品。

来商店购物的顾客居住区域。商圈的大小,主要依据有效吸引来商店购物所需时间而定。根据时间、距离、占有率等,将商圈分第一商圈、第二商圈、第三商圈。

商品由原料开始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即:由原料筹集、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到向顾客提供商品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零售业为建立商品差异化形象而选定某些合适商品,委托制造商加工,并冠以零售企业自身的品牌之称。

补货频度和订货频度高,销售量和订货量都大的商品。一般多指ABC分析中的A类商品。即用20%的商品,创80%销售额的商品。

交叉比率=周转率×毛利率

通常以每季为计算期间。交叉比率低的为优先淘汰商品。

信息系统由营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外部关联信息系统构成。

是商店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把经营所必要的信息(会计管理信息、人事管理信息、经营管理信息等)储存于电脑,按需要进行加工、分析,所得信息再灵活运用于企业决策中的一种技术方法。

是商店的时点销售数据管理系统。

是电子订货系统。指销售商与供应商的电脑相连接,达到正确、迅速开展补货、订货业务的系统。

是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系统。指以电子方式开展资料交换的交易,用不同机种联接不同行业的企业电脑,开展无电话、无传票(无纸)的数据交换的系统。

食品行业防止缺货迅速有效的补货系统。

服装衣料业为减少缺货、缩短加工时间,减少经营费用,能准确预测补货信息的、适应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

将收集的商业信息通过电脑网络,附加各种服务,再提供给第三者的有偿资讯信息,即称增值网。

产品在制造商生产阶段已印在包装上的商品条码,通常由产品的供应商事先提出申请,在产品出厂前已印好条码。店外条码适合于大量生产的产品。

仅供商店自行印贴、店内使用,不能对外流通的条码,适用于非大量规格化的产品。

零售店的店内海报。

为持续性地生产、销售预期品质的商品而设定的既合理又较理想的状态、条件以能反复动作的经营系统。

企业或个人等在某方面努力追求卓越,将工作特定化,并进一步寻求强有力的能力和开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技巧及系统。

为维持现定的作业,创造任何人都能轻松且快速熟悉作业的条件。

9、发展特点

*扶持,起步艰难


便利店

中国的现代便利店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后来在*的大力推动下,各种形态的传统小店纷纷改名为便民店、方便店、便利店,却不具有现代便利店的基本功能。实际上,靠*的意志推动发展起来的便利店几乎没有一家是成功的。即便真的成功,成本和代价也一定很高。

1995年*部门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全国的粮食系统掀起了一场将粮店改造成便民店的高潮,到1997年底大约改造了2万多家,投入的资金约20亿元。然而,这场便民店连锁经营的发展最终是失败了。当然,这样大规模的运动式的改造也为后来发展现代便利店奠定了基础,正如目前国内便利店的提速发展可能为便利店国际品牌进入中国以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张提供市场与人才基础那样。

发展提速,网点剧增

现存的便利店大都是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早在1993年3月,上海就出现了百式便利店,可以说是我国大陆最早的、较具现代特征的便利店。后来又出现了百家等十余家便利店“先驱”。但这些“先驱”早在1998年前后就已成了“先烈”。从1995年到2001年前,上海先后出现了可的、罗森、联华、良友、85818等便利公司,并成为五大主导品牌。曾有媒体预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便利店市场将由这五家分占。但到了2001年,由于好德、喜士多、21三个新品牌的诞生,上海便利店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

发展便利,首选沪粤

在*,现代意义的便利店首先是从上海与广东两地发展起来的,而且也是目前发展得最好的城市。沪粤不应该是指一个城市或一个省.而应该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分别指长江三角洲与长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与珠江流域,也就是华南、华东与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在当前发展便利店并不是十分适合,除非能开发出一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新模式。

密集开店,贴身竞争

在南京,苏果便利已经遍地开花,有的便利店甚至与苏果标准超市相隔不过数百米。随便站在哪儿,随便向各个方向走,不出5分钟就一定有一家苏果便利。这种情况在上海也十分普遍,某些路段已形成了“便利店一条街”,广东路、乳山路、袭阳路等路段,各种便利店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浦东有一条街,在短短的400米路段上,先后开了9家便利店,平均40余米开一家店。如今,有不少“两街四角地”已开出了2—3家便利店,“四角四店”相对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有时同一房东把相邻的两个铺面出租给两家便利公司,特别是在新的居住区,由于铺面空间较多,几家便利店同开在相邻处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模式创新,前景不明

各地都在寻找便利店发展的新模式。在北京,物美把便利店开进了北大校园和地铁站。已经过5年发展的上海联华便利,2002年也进入了北京,并首先考虑以16小时的便利店作为试点。这主要是考虑到北京的四季温差较大,平均温度较低,人们户外活动较少,销售额将会受到影响。在上海,仅几平方米的弄堂便利店——延续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烟杂店,挂上了“易购”招牌,变成了“超便利”,成为新上海的一道风景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样的“烟杂店”在上海有3万家;年销售额达100亿元。

双重属性,需求结合

便利店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超市的一种补充业态而存在。但是,当大型的连锁超市公司把便利店看作一种全新的业态来发展时,就需要把便利店与超市做一个明确的分割,过多地移用超市的经验来发展便利店是不可取的,甚至会把便利店引入歧途。如果便利店能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并配合强大而便捷的配送服务,电话订货、网上订货、指定地点、顾客到店自行取货的购物方式可能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在恶性竞争还没有结束,在经营管理技术还不成熟之前,过早地引入特许经营对加盟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很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从而终止特许经营关系,给本来就不是十分成熟的特许经营蒙上阴影。

10、存在问题

1.提供便利和即时服务是便利店的业态功能,这是靠品牌、技术、资金和规模取胜的行业。


便利店

之所以说便利店的竞争还没有真正开始,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便利店的竞争还不是国际化的,一旦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便利店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店铺多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优势,但如果现有的店铺缺乏竞争力,与新的竞争者存在较大差距,那么,店铺多就成了一种负担,为改造不良店铺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形象。这对于既缺乏雄厚的资本实力,又缺乏便利店经营技术的国内连锁公司来说是必然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摆在国内便利店连锁公司面前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不提速怕失去市场;提速发展又存在技术滞后的问题。大多数公司选择了前者,同时也在加快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准备去迎接新的竞争者。

2.在大多数地区,便利店与超市只有面积大小、品种多少上的区别,并没有明显的功能差异。

这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与认知程度不高、便利店的目标顾客不充足、缺乏便利店经营技术和经营定位不明确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地方把不到10平方米、连一台冷柜都没有的小店改造一下也挂上了便利店的招牌,以为只要能提供某些方面便利的商店就可以称为便利店。有些公司开设便利店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只是盲目地攀比门店数量,以为经营规模是关键,经营质量可以逐步提高。国外便利店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便利店需要比超市更精细的服务与管理,如果服务缺乏人性化,管理无法做到精细化,那么,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倒闭。

3.便利店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上海与广州,都有*著名的便利公司进入,大家基本上是参照7—11或罗森的式样发展起来的。

上海的业内人士坦言:没有罗森的进入,上海的便利店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水平。在上海,业内人士都承认:华联罗森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最高的,门店的经营业绩也是最好的。所以,开始时大家都会向罗森学习。其后,新的竞争者不断加入这个行业,新的面目也不断出现,就开始进入了相互学习的阶段。例如,出自喜士多的自动门与门铃,出自好德的宽敞多功能的服务台以及自助区,出自屈臣氏的落地展示架等,都是相互学习的亮点。上海连锁经营协会还设立了便利店委员会,每个月学习交流一次,沟通氛围远比连锁超市的同行们热烈与坦诚。

4.在上海,便利店没有垄断,常常在一个路口就有数家便利店在贴身竞争。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连锁商业协会下属的便利店委员会正在策划建立一个业内展店规则,要求各便利公司承诺:在100米内不再重复开店。征求意见的结果是:前几年开办的公司比较积极,愿意承诺;但近一二年开办的公司则不愿意,认为:这种约定对新公司不公平,也不利于竞争。原有的便利公司则认为:他们在开发便利店的初期经历了很长—段时间的摸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承受了巨大的亏损,如今总算快要熬出头了,却面临了恶性的无序竞争;市场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最终结果如何,恐怕一时难有定论。实际上没有人愿意恶性竞争,也并不是见铺就开,而是发现了更优的铺面或人流特别集中,一个店铺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时,才会决定开面对面或店连店的铺面。这样开店的结果有三种:

一是销售额下降,如果是加盟店,有可能导致加盟合约的终止;

二是迫使其中某一家效益差的门店关门歇业;

三是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中国的便利店还很不成熟,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强身壮体,才有可能树立2—3个民族品牌,否则都会失败。面对面的竞争可能会浪费一些资源,但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竞争可能会造成的浪费。

5.便利店的发展区域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如美国在加油站设有便利店,而在日本则是集中在商业区。

我国的便利店是在市中心首先发展起来的,而且是集中在几个人口密集、客流量较大的中心区。学校、医院、商务区、公交站点、商业街成为首选的展店位置。这些区位的铺面有限,租金也比较高。后来,展店渐渐地向外围发展,甚至包括郊区.购物不便的居民小区成了发展便利店的重要区位。实践表明:开在居民小区的便利店的投入产出比并不比市中心区域差,而且营业也比较稳定。但开在居民小区的便利店很容易受到超市的打击,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很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居民小区有潜在需求,但如果开得太大,成本太高,又没有比超市更便利、更多样的服务,一旦超市进小区,便利店就难以维持下去。

上一篇:私盐

下一篇:盐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