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济金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科普小知识 2022-01-25 07:10:44
...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1、历史沿革

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

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

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

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

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

2、学校简介

学校现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74亩,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4万册。青岛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校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青岛校区所在地同时也属于2014年新设立的*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2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5700余人,留学生11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4万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2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2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9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既是*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3、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6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20人,博士生导师18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17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

院系专业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胜利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7个教学院部,设置60个本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国家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

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化学、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学科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地质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化学、地质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地球探测实验教学中心。

*特色专业

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环境工程。

*精品课程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钻井工程、电工电子学、油藏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有机化学、电工电子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沉积学、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构造地质学、钻井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工程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藏工程、物理化学、金工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财务会计学、矿物岩石学、采油工程、大学物理实验、大学体育、化工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油层物理、油气集输、数值计算方法、油田化学、运筹学、经济学、理论物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机械CAD基础、微机原理、油库设计与管理、石油化学、渗流力学、石油工业概论、化工过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基础联合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实习、机械创新设计实践)、电路分析、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普通物理学、石油炼制工程、信号与系统、近代物理实验、工业安全信息化技术基础联合课程(安全工程信息化技术、机电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综合实践)、建筑材料与施工管理联合课程(工程监理概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石油化工容器与设备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联合课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气藏工程(双语)、市场营销学、英语精读。


4、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2006至2010年期间,学校累计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2011年,全年SCI收录论文574篇,EI收录论文947篇,CPCI-S收录论文240篇。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总量675.8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63.8万册、电子型图书412万册,拥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畅想非书资源库、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皮书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国际教育全文专题数据库、世界名校精品课教育视频资源库、Calis高校教学参考书全文数据库、PQDT博硕士论文文摘数据库、PQDT学位论文全文库、HKMO(港澳博硕)优秀学术全文资源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

学术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中被评为“百种重点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石油与能源”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5、学校文化

校标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徽确定。校徽以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创造太阳”的抽象体为核心元素,外环弧形上方为英文标准字校名,下方为学校的建校年份“1953”及中文标准字校名。


校标

核心元素“创造太阳”:雕塑的圆球象征太阳,周围的短管道比喻太阳辐射出的万丈光芒,长管道是油气集输管线。人物象征着开发能源、从事高等教育的园丁,她高高举着的是一本厚厚的书,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指引万千石大学子在科学的殿堂上勇于攀登。从正面看这个人,她的衣服有个飘带,有两层寓意:一是象征着海上的波浪,二是象征着一层一层的地层,指现今我们的采油是从海上和陆地两个方面进行。雕塑的底座是非常逼真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样子。整个雕塑还意味着运用知识能源开发物质能源,创造出一个新的太阳。雕塑的设计思路主要源于老校长杨光华先生倡议,其核心内容是集中展示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即以石油开采和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石油石化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技知识为国家奉献能源为使命的深刻内涵。雕塑的设计者为前广州雕塑院的院长、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

校徽字体:校名中文标准字“中国石油大学”为著名书画家范曾手写体。英文标准字“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是Arial字体。

校徽色彩:标准色为深蓝色(C100M75Y10K30),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标准色,代表深厚、稳重、宁静与智慧,寓意中国石油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并与“惟真惟实”的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相吻合,蓝色还象征着大海,代表着能源发展的广阔前景。

校训

惟真惟实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校训为:惟真惟实。字体为刘炳森手书集成。

惟真,是指尊重客观规律,真理至上的意思。它既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又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探求事物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惟实,是指求实、求是之意。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做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正直、耿直的良好品质。

“惟真惟实”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近六十年来,中国石油大学的数任校领导曾在不同场合,先后提出过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和精髓都与“惟真惟实”是一致的。“惟真惟实”所蕴含的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正是中国石油大学所一直坚持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惟真惟实”既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学校精神的浓缩升华,也是与石油工业光荣传统一脉相承的集体体现。它内蕴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着独有的时代气息。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中,便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囊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文化传统的石大精神。

“惟真惟实”既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中国石油大学“以德育人”的人本观念,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既有习承传统之本意,又兼具开拓进取之精神。

校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986年在学院的第六次党代会上,把学院的校风概括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把学风概括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探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石大人走过的历史证明,他们正是秉承并弘扬了这一精神和理念。不论客观条件多么艰苦、困难,石大人从未放弃追求真理这一信念,他们孜孜以求,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追求真理与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完美的统一起来,既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又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石大学子中传承延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畏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对于中国石油大学而言,艰苦奋斗意味着,全体石大人要积极倡导它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以攀登科技高峰,加强科技攻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毕生力量。五十年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大学子,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真正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使他们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大学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走过曲折坎坷,不断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校歌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

作词:平原

作曲:瞿希贤

东方升起了太阳,

放射出万道霞光。

祖国的青年学生,

头脑清醒,

体魄强健,

热情充沛,

勇敢地冲向科学堡垒,

科学堡垒。

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党,

请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来献上,

我们要用双手建设出无数石油基地,

我们要使工业的血液流向四面八方。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作为校歌。经音乐公司配器处理,由我校艺术系学生演唱,在济南录制完成。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诞生于1956年初,由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作曲,北京石油学院海燕诗社学生集体作词。当时党*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北京石油学院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昂,写下这样的豪迈战歌。现已有56年的历史。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充分表现了学校发轫初期的历史,表现了我校学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了石大学子为祖国而战、为石油而战的豪迈气概。歌词充满了阳刚之气,自豪之情,奉献之美,充分表达了历届石大学子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懈追求。旋律朝气蓬勃,富有激情,进行曲的速度,特别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激情、豪情。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求实稳健,厚重不轻飘,激情豪迈不媚俗,在今天仍有蓬勃的生命力。歌中唱出的追求、理想、心愿,仍然是今天莘莘学子的追求、理想和心愿。务实,是中国石油大学办学风格的写照,也是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中国石油大学有这样一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呼唤激情,激荡豪情,提升热情,伴随着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伴随着教职工努力工作,敬业奉献;伴随着学校发展进步,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