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席狮舞

科普小知识2022-04-23 04:29:35
...

席狮舞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郊范围内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市区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唐朝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香花”派,而《席狮舞》是“香花”佛事中独有的项目之一。

中文名:席狮舞

范围: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郊范围

性质: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人群:客家民众

1、渊源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席狮舞》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张“草席为狮”作为表演的主体,模仿狮的行走跳跃形态,与“南狮”相似的表演程式来表演,在似狮非狮中求其神似,以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独特的客家特色,深受梅州市区民众喜爱。

地域

《席狮舞》的流传与梅州客家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古梅州人多依山近水而居、房舍矮小、居住极为分散,办丧风俗都是日夜连宵、时间又长,众多的宗亲族戚、朋友的住宿就成了大问题,缘此,“香花佛事”中的“席狮舞”就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必须项目。

内容

狮子是中华民族的辟邪兽,梅州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的后裔,所以客家人喜欢狮子、也特别喜欢舞狮,在梅州客家这个信仰繁杂的民系里,人们深信狮子能驱邪、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康。据城郊碧峰寺僧人“席狮”二代传承代表释彰龙法师回忆,从清末至上世纪*前,《席狮舞》在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民众做“香花佛事”中发展兴旺、十分盛行。“席狮”舞时,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多用长命草作“青”)持扇伴舞,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数个环节,整个表演约需20分钟左右,用锣、鼓、钹、客家大锣鼓风格伴奏。虽然《席狮舞》的道具和伴奏都很简朴,但显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美,颇有“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并有祝愿和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

地位

席狮舞在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民俗活动里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客家传承“孝悌”美德的缩影,是梅州客家人健康、独特、传递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共建和谐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体现,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席狮舞》虽然道具简单,但动作技巧丰富,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它的微妙之处在于以席为狮,似狮非狮;动作滑稽,表演诙谐风趣,既能让人轻松,又不引人发笑;表演恰到好处。

2、发展历史

从上世纪的50年代初起,源于民间、兴于民间的《席狮舞》开始走上文艺舞台,1982年6月蔡汉强、丘彩云同志收集、挖掘、整理、创作《席狮舞》,参加梅州地区民间艺术汇演获二等奖;1983年6月《席狮舞》获全省业余文艺作品三等奖;1986年7月《席狮舞》获广东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优秀奖;同年12月易名民间三人舞《席趣》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创作三等奖。1987年1月13日梅州地委、行署作出关于表彰、奖励1986年文化艺术优秀成果的决定,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三等奖的《席狮舞》创作者蔡汉强,表演者丘岳、李卫玲、刘建文受到表彰。1987年3月17日李烈原撰写《“席狮”古艺发新花》一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北京广播电台对李烈原撰写的通讯进行了广播。1990年8月梅州市艺术学校在蔡汉强老师创作的《席狮舞》的基础上重新编排,获闽、粤、赣三边首届舞蹈邀请赛三等奖。1994年12月,在第12届世界客属恳亲会上表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客家春秋》节目中,《席狮舞》的表演让客家先民庆祝丰收的场面达到高潮。2005年12月,经创作升华的《中秋席趣》获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舞蹈类金奖。

上一篇:兰溪断头龙

下一篇:甲子英歌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