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开大学首开“非遗”课程 让非遗“遗”脉相承

科普小知识2022-02-18 17:40:37
...

“修旧如旧”是古建筑修缮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问题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数据,现在往往不清楚什么是“旧”以及如何修复旧。通常,检查、研究和修理是必要的。

■我们的记者张晶晶

根据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遗产")是指各种各样的做法、表演、表达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工艺和文化遗址,被各种团体、团体,有时甚至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

许多中国古代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书法、剪纸、篆刻……曾经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近年来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3月17日,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文化广电总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和传承进行合作。双方将邀请非遗传载体和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以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系统地解释非遗产文化。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将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大学。

非遗产应该有基础

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传播其魅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话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结构建筑的传统建筑工艺,与书法、篆刻和雕版印刷一道,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也一直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彝斋”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心长期致力于“普及科学”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它使用自己的媒体来宣传和举办各种线下活动,让参与者从不同的方面,如形状,模式,材料和施工技术,亲身体验。在其活动中心,有一个用中国传统建筑方法建造的大型梁柱木结构,并准备了传统的建筑彩绘颜料。体验者可以亲身触摸和直观感受古建筑的精致结构,并可以亲身体验各种过程,如配乐、配乐拍摄等。

“设计这一体验活动的初衷实际上是让公众真正体验和感受古建筑的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形的,为当代生活服务。事实上,古代建筑的彩绘技术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一个人想自己在墙上画画,但是没有艺术基础。人们可以下载图案,将其打印成实际尺寸,并按照传统的彩色绘画流程完成工作。”关彝翟的负责人沈伟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刻不容缓

今年3月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规划》,以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和振兴。根据规划,应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建立国家传统工艺名录,调动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积极性,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到了解其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工作。

2016年,辽宁古代长城的建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最初,一段美丽的长城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当时,网民们非常愤怒,许多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就在人们指着文物修复单位的时候,设计师陈书石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最美丽的野生长城被修平了》,指出原来的报告与对比地图的长城不同,并解释了为什么它被灰土覆盖等问题。最后,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调查结果,确认在辽宁省绥中锥山长城大茂山段抢救工程中确实使用了少量水泥。长城段共有780米出现水泥“抹平”现象,存在保护理念落实不到位、工程不规范等问题。

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沈伟表示,中国人民对长城的民族感情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不可移动文物的欣赏、保护和修复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人们去故宫看展览和珍宝,但是很少有人从古建筑的角度来看它们。事实上,紫禁城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紫禁城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很少关注它为什么会这样建造,它使用了什么样的建造技术,以及它是如何被保护和修复的。”

面临的共同问题

纪录片《我在修复紫禁城里的文物》非常受欢迎,“工匠”的精神受到人们的称赞。不幸的是,古建筑的修复并不涉及太多。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主人虽老但数量少,新人不足,这可以说是非基因遗传保护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修旧如旧”是古建筑修缮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问题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数据,现在往往不清楚什么是“旧”以及如何修复旧。通常,它需要检查、研究和修理。

沈伟说:“以中国北方为例。我们大多数常见的古代建筑都是官方建筑。当时建筑工人大多属于“工人”的范畴。他们工作努力,但*出钱,他们的收入有保障。通常一个家庭几代人都这样做。大师带着他的弟子,并不担心食物和饮料。他只擅长自己的手艺。几十年来,他一直在进步,有着良好的声誉。在现代,这显然不符合现实。”

沈伟告诉记者,目前有大量古建筑需要保护和修复,但能够修复古建筑的专家和传统施工技术大师的数量确实有限,许多实际从事修复工作的施工队伍并不完全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通常主要是西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之间仍有许多差异。”沈伟说道。

对于南开大学的第一个“非遗产”课程,沈伟表示非常赞同。“这实际上与我们在关彝斋提供各种离线体验活动的想法非常相似。通过这种“非传统”的科学普及,公众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微妙之处,还希望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时间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继承非遗产”。

姜志海地图学

中国科学日报(2017-04-07第五版文化)

阅读更多

南开开设“非遗”通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