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为海洋重器培养筑梦之师

科普小知识 2022-07-16 17:12:30
...

上海交通大学:为海洋重器培养筑梦之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尤杨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为海洋重器培养筑梦之师

船舶与海洋研究人员(从左至右,何晏平、谭家华、江如虹)上海交通大学为地图

上海交通大学:为海洋重器培养筑梦之师

上海交通大学纪念造船船舶系统成立70周年

今天,在2019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海集团719名誉董事黄旭华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黄旭华说,最高奖项的荣誉属于千千的一千万名船舶研究人员。

然而,许多船舶研究人员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以下简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以下简称上海交通大学)的黄旭华和今年的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都来自同一个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三代造船者热爱强大海洋力量的梦想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机触动了中国儿童的心。成群的海外学生回国抵抗外国侵略。尤杨是其中之一。回到中国后,尤杨从一个班跑到另一个造船厂,从造船到造船教学,尽他所能为中国造船业注入力量。

1955年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后,他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副院长、系主任和系主任。作为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造船业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尤杨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国当代造船业的发展尽了最大努力,是中国当代造船业的奠基人之一。

63岁时,尤杨当选为中国造船工业科学院的第一位院士。为了把一个强大的海洋民族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他已经连续写和出版了6本科普书籍,如《帆船史》和《船舶史》。

“几十年来,杨先生一直坚持不懈。当他90多岁时,他仍然坚持每天用电脑输入数百个单词。几年后,他写了一本30万字的书。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来自尤杨的学生谭家华说:“杨先生今年103岁了。他还关心船舶和海洋工程专业的年轻人的培训。他把自己的积蓄捐给了尤杨基金会,以奖励那些在未来为船舶和海洋工程做出贡献的年轻人。”

谭家华,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最著名的是大型海上疏浚设备的总设计师。

中国对疏浚的需求很大,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谭家华领导的项目组设计了63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年疏浚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这些大型绞吸挖泥船已成为中国疏浚业的主力军,在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0年,挖泥船首次尝试挖掘岩石。当时65岁的谭家华坚持要带一个小组出海检查岩石挖掘和船上设备的运行情况谭家华的学生何延平回忆说:“谭家华不仅实事求是,而且有许多开拓性的成就。他是自主开发大型海上疏浚设备的先驱和倡导者。”

现任船舶设计研究院院长的何延平也是中国船舶工业的领军人物。他主持设计了世界上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洋”,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位“船舶设计大师”。

“把事情做好是我们最大的特点。八小时的工作、四小时的教学和四小时的科学研究是不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所里的每一位船舶研究员都加班加点。虽然这很难,但每一位船舶研究者都坚持了一天又一天。”何延平说:“因为我们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要做到最好。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每一艘船都将取得新的进展,我们可以推动自己前进。”

一流学科建设的梦想

成为海上强国的梦想不仅属于尤杨、谭家华和何延平,也属于他们身后的千千千万名航船科学家。中国首艘万吨级舰船的总设计师、第一艘航母的总设计师、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和第一个超深水钻井平台的总设计师都来自海洋系统。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在其他国家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它始终无法绕过上海交通大学的海事系统。

回顾海洋系统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1943年。那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海战的长期弱点让上海交通大学的一群有识之士下定决心,中国必须在船舶研究和制造方面赶上世界海上强国。

上海交通大学旨在培养中国海洋人才。结果,当时建造的造船部门成为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后来,经过几代造船者的不懈努力,一个单一的造船系统发展成为一个造船者。中国正在向世界一流的国际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科迈进。

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个博士项目和第一个重点学科都落户在海洋系。在多年的全国教学评估中,海洋系在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在最新发布的世界软科学一级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系再次获得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第一名。

"我们要求每一个交通大学的毕业生思考,毕业后,我能领导我的职业吗?"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主任王学丰表示,未来要在国际舞台上引领行业,造船系的学生必须具备三大要素:扎实的基础、宽广的视野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在硬件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大、功能齐全、世界领先的主要测试设施。世界上最深的海洋深水试验舱和中国最宽、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舱,形成了集科研、试验验证和工程实施于一体的完整教学科研试验技术体系。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些复杂的设备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大学里。硬件够硬,这为上海交通大学在海洋系建立一流学科的梦想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系主持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现了深海平台、疏浚船和无人水下航行器设计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深海平台方面,帮助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跨越到深海;在疏浚船舶的设计方面,为交通大学的疏浚家族创造了辉煌的篇章。在统一波动理论方面,同伦分析方法在波动分析中的应用,为揭示海洋之谜打开了新的一页。挑战人类极限的11000米水下机器人在开发无人水下航行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梦想伟大的海洋学科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如何进一步把握海洋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地位?如何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如何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增值,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给出了答案,并提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大海洋模式”规划学科发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模式,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方向性研究。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海洋研究所,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科学学科建设。2018年8月,与国家海洋局共同成立的海洋研究所和极地深海技术研究所开展了极地和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测试和应用,大型海洋学科布局逐步完善。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为解决深海重型作业设备的“瓶颈”技术,搭建了“全链集成”的综合研究平台。开发全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形成一系列能够批量建造的无人遥控潜水器,为各类科学研究和海洋勘探服务;开发海底采矿机器人,完成工业样机研发,支持中国企业形成产业能力。同时,积极转变成果产出方式,注重科研与方案设计的整合,促进产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在积极规划大洋学科的布局。为了推进我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前进。

上海交通大学:为海洋重器培养筑梦之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首个深水海洋试验池

上海交通大学:为海洋重器培养筑梦之师

新徐海上海交通大学供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