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淳渊:永远的“莫文隋”
唐春元参加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
我们的记者陈艳,张鲁英,记者文彩飞
“你得问我我是谁,请莫问告诉我我是谁,我是风雨中的一把伞,我是口渴时的一杯水……”这是一首20世纪90年代街头流行的歌曲。
1995年,南通工学院女大学生石因母亲去世,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保障。正当石一筹莫展的时候,她收到了一张100元的汇款单,上面写着:生活补助,署名是遂。直到她大学毕业,她每个月都收到来自“莫问岁”的100元钱。
沿着地址“南通市工农路555号”找“隋”留下的那张汇款单,石多次失败,但她不愿意利用媒体发起一场寻找“莫问隋”的运动,并在全市张贴“莫问隋,你在哪里”的大字报。
在寻找的过程中,她终于明白了“莫问遂”是“莫问谁人”的谐音。许多年后,“莫问隋”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唐春元,原南通工学院(南通大学前身)副院长。
7月14日,南通大学的一些亲戚朋友以及领导和老同事见到了83岁的唐春元。他的尸体被南通殡仪馆火化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次旅行和他的生活一样低调和简单。
南通人自豪了24年的“莫问遂”,再次照亮了整个南通,成为文明航道旁一座璀璨夺目的灯塔,照亮了整个城市道德的星空。
严格的学术和不懈的教学
熟悉唐春元的人说,他是一个冷酷的人,有一颗温暖的心。
20世纪60年代,唐春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热处理专业,然后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回到家乡,到南通工学院向学生讲授机械原理。
南通理工大学纺织化工系原党总支副书记周田回忆说,唐春元的严谨细致的工作尤其值得机械专业学生效仿。"唐院长每次批改作业都很认真,字体也很优美."
《江海晚报》总编辑宋杰是唐春元的同事。在他的记忆中,我和唐春元共事了三年,但我从未见过他笑过一次。不仅学生们,连年轻的老师们都很敬畏他。
学校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后,唐春元出任该校副校长,负责教学工作。给宋杰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是教师对职称的评价。当时,省里规定最好有一个研究生学位来评定中级职称,但这不是一个必要条件。
作为主管领导,唐春元采取了上限,卡住了一大批年轻教师,迫使他们学习硕士学位。由于这种强制机制,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如今,南通出生的一些高校领导也受益于唐春元的“封顶政策”,该政策迫使他们学习研究生。
就教学质量而言,唐春元不能容忍任何粗心大意。一些老师和学生害怕他。他们害怕教学事故、迟到早退、监管不力和作弊。他们基本上不想逃离他。他要求教务处严格执行课堂纪律,亲自带人到教室检查课堂情况。任何迟到或早退的人都应该公布在学校名单上。"有一次,我提前30秒下课,被无情地张贴出来."杏林学院院长顾伟彪至今仍记忆犹新。
唐春元还邀请年轻人去工厂实习。他认为所有的工程教师都必须去工厂锻炼半年或一年,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当他们有实践经验后,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做得很好。
他在学校发起了“蓝绿工程”,老、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一起进步。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南通工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评估合格单位,江苏省是唯一的一个。唐春元为这一殊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已经完美地反映在院长身上。对贫困学生史的默默帮助,让我对唐院长的性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周天说道。
低调并善待他人。
在过去的24年里,“莫问遂”在各种表彰大会上多次被评为道德楷模,但获奖者将永远不会出席。
1995年底,原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敬东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透露,“莫问穗”可能是唐春元。黄正平亲自去他家证明唐春元愿意承认他是“莫问隋”。
同时,唐春元和他达成了保密协议,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希望媒体宣传自己。
当他得知唐春元是“莫问隋”时,曾与他共事36年的南通工学院原党委书记袁敬东并不感到意外。“我和老唐出生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的家乡在路宏门。我们已经认识很久了。老唐纯洁、真诚、善良。他在高中学习时喜欢做好事。那时,一起上学的学生没有钱去旅行,车费由老汤支付。
唐春元出生在一个名医世家,是他家的长子。他的父亲唐·是南通著名的中医,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总是说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每当教职员工需要医疗时,他会二话不说地写一封“介绍信”,让人去看望老唐先生。
有一次,原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周独自一人在家,头痛欲裂。“我想我没办法,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院长,他愿意帮助人,也有能力帮助人。我打了电话,他急忙带我去医院。”
在南通工学院的老教师沈炳谦和顾安之的印象中,唐春元虽然严厉,但在他严肃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沈炳谦因医疗原因在南通和上海的医院住院。不管他离得多远,唐春元都得去医院看他。
“这就是他关心每个工人的方式。”顾安志不禁脸红了。“唐院长入党时,代表医院党委跟我讲过话。因为我入党晚,他特别鼓励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他的语气非常亲切,我深受鼓舞。”
2008年,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唐春元被推荐为火炬手,一开始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有更多的人比我更优秀,更有资格成为火炬手。”经过反复努力,他勉强同意了。直到这时,唐春元的名字才为人所知。火炬传递结束后,他把奥运火炬的所有项目都捐赠给了学校。
当唐春元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是保持低调,不想被人知道,但是别人对他的好总是让他向往。他的妻子顾宗钦回忆说,在他住院期间,唐春元一直想着在医院里照顾他的医务人员,尽管他病得很重,不能动弹。每次他的家人带来蜂蜜和其他营养,他总是想到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并命令他的家人给每个人。
一个人影响一个城市。
正当“莫问隋”现象在南通引起轩然大波时,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南通工学院专门设立了“莫问隋基金”,各部门还成立了“莫问隋服务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帮助贫困学生,使他们得到了最及时的帮助。
受“莫问隋”现象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南通社会掀起了学习和效仿“莫问隋”的热潮。一个接一个的“莫问隋”出现了:给社会福利院寄钱的魏群(为集团),多次给慈善机构捐款的关欣(为关心),默默照顾患病青少年的吴明(未知),为杰出人士的魏蔡颖,为有情者的任幼琴...它们就像闪耀着道德之光的耀眼珍珠,照耀着河流和海洋。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和一个城市,“好人文化”在南通引发了“滚雪球”效应。据南通市慈善协会、社会福利院、希望工程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莫问穗”出现以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有100多万尚未命名。
20多年来,在“莫问遂”精神的继承和渗透下,“莫问遂”扶贫济困的精神在南通大学师生中生根发芽,并成为普遍的做法。
南通大学志愿者开展了4000多项志愿服务,参与者近50万人。南通大学莫文西志愿者在打孔卡应用上的志愿服务时数统计在全国排名第一,从当地志愿服务到支持、教育青海*,再到“外国雷锋”参与服务。
南通大学还设立了“莫文思”基金和官方网站。每个学院都有一个“莫文西”志愿服务团队。2011年,南通大学莫问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南通大学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和中专学生志愿者“三农”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今天,唐春元倡导的“莫问随”精神已经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南通江海志愿者从3400万增加到120多万,每6个人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江海志愿服务平台和其他组织发布了3万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总时长超过2300万小时。全市有近5000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超过120万人。近年来,南通有30多个组织、50多个项目和100多人入选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
几句话,铮铮的性格
三年半前,唐春元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这是世界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随着病情的加重,唐春元感到行动不便,呼吸困难,甚至不能说话和进食。2018年底,退休办公室前主任刘能去看望他。在重症监护室,唐春元吃力地用手指蘸了蘸碘,在白纸上写下了36个字:“谢谢医生和护士的组织和关怀。人们总是不得不离开。不要再储蓄了。给需要的病人用药。”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19年7月12日晚9点22分,唐春元停止呼吸,平静地走过他低调而简单的生活。
清华大学南通校友会发来唁电:“南通高三学生唐铭记‘自强不息,道德高尚’的校训。他做事认真,保持低调,靠蜡烛生活。他做好事,在莫问谁会比他说的做得更好。唐学长为南通精神文明现象增色不少。他激励了江海24年。南通以其“莫问随”的风格而自豪。南通人非常高兴生活在这样一群江海志愿者中间!”
“唐院长不仅是一个认真、严谨、严谨的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党员,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践行宗旨;他是一个好老师,训练学生,关心他们,关心他们。他是一个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好领导。今后,我们将加强“莫文西”志愿者队伍,扩大“莫文西”基金,弘扬“莫文西”精神,使“莫文西”形象继续成为江海最耀眼的明星……”南通大学副校长侯文华说。
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一份积满灰尘的11年遗嘱被公之于众,上面清楚地写着:在我死后,不会发布讣告,也不会添加裹尸布;不以任何形式;不买骨灰盒,不养骨灰,散落到长江口外的狼山...
几句话传达了一个*产主义者的铮铮铁骨和高尚的感情。
中国科学新闻(2019-07-17,第5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