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纪念侯仁之诞辰102周年: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科普小知识2022-08-19 09:41:58
...

纪念侯仁之诞辰102周年: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1946年,侯仁之在利物浦大学宿舍楼前(照片由北京大学提供)

12月6日是侯仁之先生诞辰102周年。侯老最后没能挺过这一天,一个月前离开了我们。

今年8月,我接到北京大学的报告,医院向侯老的家人发出了病危通知。听到这个消息,我放下工作,匆匆赶往北京友谊医院。主治医生说,侯老的心、肺等器官都已进入衰竭状态,人处于昏迷状态,随时都有失去生命迹象的危险。听了这话,我们穿上消毒衣服,向侯劳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走去。我的声音很大,我喊道:“侯老!侯老!我们来看你。侯老!侯老!”出人意料的是,侯老睁开了眼睛。他似乎熟悉我们老朋友的声音,听到了我们的喊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我告诉侯老的女儿、儿子和儿媳。每个人都很兴奋,因为这真是一个奇迹。事实上,这充分显示了侯老的顽强生命力。后来,侯先生的病情好转了一段时间。我们甚至乐观地认为,我们可以在12月6日祝贺侯先生102岁生日。预计这一年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我去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的前夕,侯先生在北京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

回顾过去和现在,与侯老交谈和向侯老讨要好处的场景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20年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是我们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引导者和工资发放者。他一生默默地为中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工作。

聪明的眼睛知道得很清楚。

中国第一个申请世界遗产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世界公认的重要成就,侯仁之先生为中国申请世界遗产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一九八四年,侯先生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向美国同行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和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侯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一经历:美国建筑界的许多教授都非常关心我国古建筑和文物的维护和保护,相信如果我们能做好这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将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的西尔格德·奥·斯特恩伯格教授说得更直白:“中国的长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它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他们都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尽快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侯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理念和实践所感动。回国后,他立即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起草了提案。1985年4月,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同意,杨、、郑、、罗、三人共同签署,正式提出并通过。

1985年12月12日,中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并从1987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二位。越来越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受到我国各级*的重视和保护。20年来,随着“世界遗产”国际概念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化和生态的价值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渠道,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们为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的蓬勃发展感到高兴。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侯仁之先生的“倡议”。

安娜的梦

北京的守望者

侯仁之经常说,他对北京了解得越深,他的爱就越深。自从他20岁来到北京学习,他的事业和情感就与这座古城联系在了一起。侯老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他第一次进入北京时的感受:“他来到北京后,似乎突然陷入了传统和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中。他的双手充满了生动而强烈的历史色彩。他每一次呼吸都感受到古城文化的醇厚气息。这一切所代表的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和文化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我的感官,也吸引我的心。我突然好像抓住了一个关于过去的灵感,它的基础是根深蒂固的。这确实是我十几岁时接受的历史教育中最伟大的一课,也是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课。”

青年时代的激情贯穿了侯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他对北京的起源和选址、历代水源的开发、遗址的演变、古都北京的城市格局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广泛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更令人感动的是,侯老一直到晚年都在为古城的保护而奔走。

20世纪80年代,侯先生写了《卢沟桥与北京城》,详述了卢沟桥与北京城的由来。他认为卢沟桥800年的历史与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优秀的工程技术,也是北京原始聚落的发祥地。马可·波罗称赞了它,并使它在欧洲闻名。近代以来,它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蹄,标志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全民抗日的起点。当侯先生得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卢沟桥因频繁的交通而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时,他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呼吁“紧急保护卢沟桥”,并认为“卢沟桥面临的问题虽然发生在首都,但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

在侯老的强烈*和鼓动下,卢沟桥很快得到了妥善保护和修复,后来被列为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1993年,北京西站破土动工,位于莲花池附近。那时,荷塘已经干涸了。有人建议北京西站直接建在莲花池原址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搬迁的人力物力,还可以利用下沉的地形。侯先生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强调“先有荷塘,后有北京城”,“荷塘是北京的生命之源”。这一意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莲花池原址得到了保护。在北京西站的建设过程中,侯老一直惦记着莲花池,和妻子张一起去了施工现场。当时,虽然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安装电梯。当两个老人一步一步地扶他们上楼梯时,他们看到了干涸的荷塘底部,里面堆着建筑材料。侯先生忧心忡忡,回去写了《荷塘重修北京门》,建议开发荷塘水源,恢复原貌。

1998年4月28日下午,87岁的侯应邀到北京市委作关于北京城市历史的报告。他在题为《从荷塘到后门桥》的报告中说:“荷塘的存在一步一步地影响了一座古城的发展,并最终扩展到了金朝的都城。这是北京基本建设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荷塘的关系至关重要...现在北京正在发展水利工程,我热切地希望莲花池能够尽可能地恢复。”王先生的报告得到了北京的高度评价,他的建议得到了正式采纳。两个月后,莲花池修复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随后,侯先生报告中提出的后门大桥修复方案也开始实施。后门桥的位置是远大城市规划的起点。没有它,就没有北京南北之间的中轴线。侯先生建议将什刹海的水引入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河道景观,从而刷新历史中轴线设计的起点。2000年12月21日,莲花池和后门桥遗址修复时,侯先生虽然不能动弹,但仍坚持要坐轮椅去参加修复仪式。

位于北京城西北角的“三山五园”也是侯先生一生所关心的问题。自从他上大学以来,他游遍了颐和园、西山和圆明园。侯先生曾经调侃说:“在燕京大学,我上过两所大学:一所是正规的六天制大学——燕京大学;还有一所一日大学——我称之为圆明园大学。”20世纪50年代初,侯先生在担任北京市人民*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期间,通过对北京西郊和北郊新建文教区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历程的实地考察,撰写了《北京市海淀区附近的地形、水系和聚落》等文章,为新区的规划提供了参考。侯老到了晚年,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做长途调查,他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当年的学术起点上。他在海淀和盐源附近进行了“未名湖溯源”和“海淀镇与北京城”的研究。1995年前后,侯先生看到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历史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威胁,因此他提出要采取措施保护和绿化颐和园以东几千亩的地区(即万柳地区),使之成为北京的一个大“绿肺”。北京已接受侯劳的建议,“万柳工程”成为北京绿色隔离带建设规划面积最大的项目之一。

在侯老95岁之前,他一直致力于保护北京西郊和北郊的历史环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环境保护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西北的海淀和象山,这是北京历史上的重要景点。鉴于其在现代北京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应重视生态廊道的保护和建设。另一个原因是海淀附近有著名的园林,如圆明园和颐和园。颐和园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遗产及其周围环境,控制建筑高度,防止污染,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和文化环境。2012年6月,北京将推进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文化遗产,我们就会经常陷入喧嚣和泥沼。侯先生似乎是一个聪明的智者,他带领我们在崎岖多雾的地形上上下下。感谢侯等前辈的努力。没有他们的坚持,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失去多少历史宝藏。

聪明人会枯萎,他的作品会不朽。

苦难的作品《北平历史地理》

12月6日也是王博士论文《北京历史地理》发表的第一天。

2010年8月,侯先生的妻子,老师张维迎,因为侯先生的病非常焦虑。她突然患了脑梗塞,处于昏迷状态。她住在北方医学院第三医院。

我和张也很熟悉。过去,每次我们去拜访侯老,母亲总是端上茶,陪在侯老身边,谈笑风生,为我学习司徒雷登和严达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建议。侯老长期卧床不起,他的母亲也急于照顾侯老。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赶到了北方医学院第三医院。当时侯老住在北京大学医院,他的母亲住在北京大学医院的第三医院,他们的孩子也在这两所医院奔波照顾老人。幸运的是,母亲被救了,但不能说话。在侯老100岁生日的文章《静水深星》发表后,侯老的女儿侯福星给她的情妇读了这篇文章。姐姐告诉我,珍妮听后笑了。我相信,虽然老师和老师不住在医院,但他们的心总是相连的。

也是在我拜访岳母的时候,我得知侯劳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时的博士论文《北京历史地理》的中文版还没有出版。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该书对侯先生的学术发展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经典。外国语学院联系了侯老的家人进行授权,并联系了北京大学的邓辉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沈玉平教授进行翻译。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这部体现侯先生学术智慧的著作即将出版。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大姐侯福星告诉我,今年9月24日,这本书的试读被送到病房,陪伴侯老一生的最后跋涉。外国研究所的编辑特别挑选了侯先生手绘的北平古城图作为封面。特别为封面选择的红色背景色也是紫禁城宫墙的颜色。

福星姐姐还告诉我,侯的书的草稿是他在1941年被关押在日军*时构思的。这本书是在国家处于危险和*的时候写的,不仅是一部苦难的作品,也是侯老30岁时的一部智慧的作品。我还记得侯老在1944年给大学毕业生的留言:“一个年轻人可以在30岁之前抓住他有价值的职业,并尽最大努力培养他的出租车节。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会从中受益。”侯仁之先生以其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涯,投身于祖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使国家、社会,甚至今天的青年学生都享受到了他的影子。

这是为了纪念侯仁之先生。

(本文作者是教育部副部长——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