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批发市场

科普小知识2022-01-09 02:24:32
...

批发市场是指集中进行现货批量交易的场所。现阶段的批发体系,即批发商业的主体构成主要有:生产企业的直供批发,代理商批发,经销商批发,第三方物流企业批发,配送中心的供货批发和批发市场批发等。

中文名:批发市场

外文名:WholesaleMarket

构成:生产企业的直供批发,代理商批发

产生: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

领域:经济

程序:商品储存,支持生产,调节市场

1、简介


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是指集中进行现货批量交易的场所。所谓批发商业市场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市场。所谓再销售者是指二次及其以下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所谓产业用户是指从事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营利性组织,即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企业用户;所谓事业用户是指不以再销售为目的,而是为了业务或事业上的需要购买设备和材料的非营利性组织。一种专门从事批发贸易而插在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的中间商业。其职能在于通过买卖,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收购进来,然后再将其转卖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

现阶段的批发体系,即批发商业的主体构成主要有:生产企业的直供批发,代理商批发,经销商批发,第三方物流企业批发,配送中心的供货批发和批发市场批发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批发体系除了以上构成,还有专业批发公司(美国电器批发公司),分销商(集中采购低值日用品),仓储式会员制商场,贸易中心(展销),网络批发(贸易),邮购批发商等.由此可见,批发商业和我们后面要介绍的批发市场是两回事,批发市场只是批发商业体系的一种构成,是批发的一种载体而已。

2、发展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购销量逐渐增大,流通范围不断扩展,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常常难以进行直接的商品交换,或者他们之间直接进行买卖不如由中间商业来作媒介对他们更为有利,由此而产生了专门向生产者直接购进商品,然后再转卖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的批发商业。批发商业的产生,使商业部门内部有了批发、零售之间的分工,有了一种不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的商业。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在时间、空间和集散上的矛盾不断扩大,致使批发商业所组织的商品流通,往往要通过不是一道商业环节而是二道以上的商业环节才能完成。从而批发商业分为产地批发、销地批发以及插在这两类批发中间的中转地或集散地批发。这是商业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种专门从事批发贸易而插在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的中间商业。其职能在于通过买卖,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收购进来,然后再将其转卖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

3、功能

批发市场是一个独特的批发组织,有其自身的功能:


批发市场

(1)媒介功能,即媒介商品交易的功能。就是通过将商品交易者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场所,以提高商品交易者的交易效率来实现的。

(2)服务功能,是指批发市场为商品交易者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功能、物流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服务功能是批发市场最重要的功能。

(3)管理功能,是指批发市场对场内交易进行规范与管理的功能。为了保证批发市场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交易,批发市场需要有统一的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交易方法和管理制度,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4)经济辐射功能。批发市场是产业链条中的龙头,既牵动生产,又带动流通,衔接消费,因此,批发市场可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业延伸或者为产业延伸提供服务。另外,批发市场能够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并对周边地区的生产与经济发展产生辐射效应。

4、交易形式

批发市场的交易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交易所形式,一种是摊位制。


批发市场

(1)交易所形式。

是指在一指定地点及周围,由有关人员或指示器报价,购买者叫价竞购的交易形式。由于这种交易形式常要在一个台子周围用笔画个圈,以划定交易活动范围,所以,交易所形式的批发交易又称"圈内交易"。这种交易形式通过公开拍卖、竞相报价形式达成交易,交易集中化程度很高,市场公开程度也很高,因此,常成为规范化批发市场的典型交易形式。

(2)摊位制。

除交易所形式外,不少批发市场也采用摊位制的交易形式。所谓摊位制是指在交易场所或场地内划分为若干个"摊位",每个商品交易者各自租用一定面积的交易场地,与买者进行批量交易,并按租用面积上缴费用的交易形式。由于商品交易者分散地与买者接洽,交易的集中程度较低,而且通过个别协商形成的价格也不一定能保证公开,因此,摊位制是比较低级的交易形式,不宜在大型批发市场中采用。目前,我国的批发市场大多数都采用摊位制的交易形式。

5、交易方法

根据批发市场的交易原则,批发市场的交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拍卖交易;

(2)投标交易;

(3)协商交易;

(4)凭样品交易;

(5)凭规格交易;

(6)凭标准品级交易。

6、形式

1.以传统经商习惯和经商人才优势形成的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

追溯到唐明清时期就有经商传统。当地人们为了生计,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做些小本买卖,赚点钱养家糊口,成为区域性的商埠,如晋商、徽商。它是一个年代一个时期的产物,批发市场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原区域经济条件较差,交通条件较好,自然资源贫乏,被生活所逼的人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陆续有人外出搞副业,当时尽管*不允许,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但终于屡禁不止。改革开放政策一出台,尤其是农村大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有传统经商习惯的人们就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利用当地的集贸市场摆摊开店,很快在当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批发市场。如浙江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台州路桥的日用品商城、山东临沂的小商品市场等都是充分发挥当地人们的传统经商习惯形成的。

2.以旅游胜地为依托形成的批发市场。

在我国有许多自然的和人造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大城市的人造旅游胜地,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南昌的万寿宫、河南洛阳的关林等,都是依托旅游胜地人流相对较多的优势发展形成的批发市场。这些市场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受城市建设和交通要道限制,1992年后发展缓慢,有的已经搬迁到城郊结合部。

3.以产业为依托创办的批发市场。

生产和流通,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支柱产业,为了拓展市场,加速产品的流通,在家们口办起了批发市场。如浙江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江苏吴江的东方丝绸市场、河北白沟市场、辽宁海城西域市场、广东番禹的电器市场等,全都是依托地方产业作为支撑而创办的批发市场,市场越办越大,越办越兴旺,并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4.以大中城市众多的消费对象为依托在城郊结合部创办的批发市场。

这类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其主要是为了弥补城市大商场的不足,加快城乡商品的流通,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在城郊结合部创办批发市场。如北京的金五星市场、东郊小商品批发市场、上海的华东小商品市场、南昌的洪城大市场、沈阳的五爱市场等,大都是依托大中城市的消费对象相对集中和城市的辐射力相对较强而创办起来的。

5.以传统的商业街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批发市场。

一个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主要的繁华商业街,如果这些街道临近火车站或轮船码头,一旦交通和流通两个条件具备,加上当地*政策引导,容易形成大型批发市场,如西安康复路、长春黑水路、贵阳西市街、天津大胡同、武汉汉正街等工业品批发市场,大都是依托商业优势,在*的培育、引导下形成了批发市场。但这类市场由于1998年后受车流、物流、人流不畅通的制约逐步开始做下坡路,若再不搬迁还会继续滑坡,甚至由批发市场逐步变为零售市场。

6.以临街旧厂房为依托形成的批发市场。

一些企业,尤其临街的大纺织品和木材加工生产企业的大框架式厂房,由于企业生产不景气,而开辟成批发市场,如徐州宣武市场、*乌鲁木齐、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济南的中恒小商品市场等,都是利用旧厂房改建或原有的高楼大厦改造而形成的大型批发市场。

7、不足之处

批发商业作为流通部门内部分工深化的产物,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批发商业萎缩,非国有批发商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规范,严重削弱批发商业“大批量、低成本”的经济优势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造成流通不畅,资金周转缓慢,流通费用上升,流通效率低下的局面。从而降低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应积极借鉴和探索创新批发商业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批发商业向现代批发商业的转变,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批发市场

不适应性

批发业经过改革后的重组,已形成国有批发企业和非国有批发企业、商业批发商和制造批发商、批发机构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从而在根本上扭转了商品批发渠道单一化的局面,实现了当初“搞活流通”的改革初衷。但是,由于中国尚处于新*形成的初期,传统的批发业对于新*的建立尚未完全适应,整个批发体系仍处于转变之中,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发展滞后

批零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批发商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供求,在商品流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只要存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只要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之间存在着各种结构性矛盾,批发商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必要性也就越突出。中国现专职批发商数量的减少和在批发业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专职批发商的过剩。

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批发业的密度和分布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据统计,中国的每千家零售店拥有批发店的数目远远低于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每10平方公里拥有批发店数虽高于人口密度大大小于中国的美国,但远低于日本,还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因此,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中国的批发商不是多余,而是不足。问题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现代批发业,而中国的批发商大多还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由此造成批发商过剩的假象。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必将成为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规模过小

批发贸易本身就是指商品的批量销售,因此要求批发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实行规模经营。但是由于批发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被重新分割,原有的专职批发商规模缩小,而大量分散的、兼营的、贩运式的批发经营也难以形成规模。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

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过小的经营规模使中国的批发企业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批发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制约了批发业的发展。

效率低下

现代化的专职批发商的缺乏,必然导致大量非专职批发交易的发生,而多头分散的批发经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通过批发交易的集约化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造成流通效率的低下,流通费用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不经济性。按理说,生产企业自销和零售企业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货,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但事实上,生产企业为此往往需设置自己的销售机构,而零售企业也必须设置自己的采购机构,从而使批发机构重复设置,不仅没有减少流通环节,反而却呈增加的趋势,反映出中国批发体系的功能不全和效率低下。

秩序混乱

由于批发业的发展滞后,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避开批发商直接交易,造成多头插手、百家经商的局面,这就必然促使偶然性、随意性的交易活动蔓延,给市场供求关系带来混乱。特别是大量的批发交易通过各种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而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自发性,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和管理,市场交易秩序混乱的状况十分严重。许多人正是利用这种市场的物流、信息不畅的特点,依靠随意性很强的不规范交易行为来获取利益。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小商品市场在制度、管理上的不健全大量地造假、售假,使之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通道,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