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榆林卫城

科普小知识2022-06-22 01:02:08
...

榆林卫城为明清城堡古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

1、基本介绍


榆林卫城

明永乐元年(1403)在今榆林市设置榆林寨,正统初年改建为堡,成化7年(1471)增立榆林卫,成化9年,延绥镇迁驻于榆林卫城。隆庆6年(1571)在北长城口开设红山市口,进行物资交易。万历35年涂宗滩督建了红山市场的款贡城。

榆林卫城为明清城堡古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古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锁红石峡。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

榆林城地处半山半川处,东高西低,平面呈菜刀形,城墙内夯黄土,夯层厚16—20厘米,外墙砌以砖石,上设垛堞。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原南城墙长1060.4米、西城墙长2124.5米、北城墙长1168.9米、东城墙长2435.5米,总长6789.3米,现存城墙总长5677.8米。城门五座:北门广榆门、南门镇远门、东门振武门、大西门宣威门(已毁)、小西门新乐门(已残)。五门均为拱券式,门洞上额镶有门匾,顶部均建有二层敌楼(均毁),东南两门设瓮城。东城墙上建有红砖砌筑的文昌楼(已毁),为全城的制高点。东南城角建二层高的魁星楼(已残)。筑城时随地形不同,加设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十二处。(附现状图)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榆林城墙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老舍为其所吸引曾做《绿树清泉的榆林》,及长诗《清涧——榆林》,回味了对榆林的留恋。

2、史料记载


榆林卫城

据《延绥镇志》载,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前后),初名榆林庄,为绥德卫屯所。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筑堡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榆林卫,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再次修筑,将延绥镇治由绥德移驻于此,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后因城区局促,前后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即“三拓榆阳”:

第一次: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巡抚黄黻将原堡城向北展筑,城周约六里。北城上建有二层敌楼,叫镇榆楼,城下未开北门,东门叫威宁门,西门叫广榆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巡抚熊绣将城垣由南门又向南扩展至凯歌楼,新扩城周约七里。凯歌楼为南门(原怀德门),增设西门叫威门,东门叫振武门,城周达十三里,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延绥镇总制邓璋,因南关外人烟臻集,店铺栉比,奏筑南关外城,将南城推至榆阳河沿,新扩城周十三里。筑起南门,叫镇远门,并设西门二,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南城。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巡抚王遴筑南门逻城,始把南城墙推到现址。在此之前,城垣多为土筑,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22年~1572年),巡抚张珩、邵光先,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巡抚宋守约、王汝梅,总兵傅津、贾国忠等,相继以砖包砌,加固城壁。当时城内建有大楼15栋,腰铺47面,门7座(东门振武、威宁,西门新乐、龙德、宣武、广榆,南门镇远。无北门)。城东西长约3250米,南北长约1212米,周长8924米,城垣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北城被流沙积压,遂将北城回缩,东北隅回缩380米,西北隅回缩570米,新筑北城墙1462米,由北城东起793米处有一拐湾直至南广榆门处又缩回190米。东城威宁门因北城缩而废,原西门龙德门也废除,原广榆门为新城北门(新乐门即今之小西门,宣武门即今之大西门)。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文物价值


榆林卫城

榆林作为明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是当时陕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作为其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榆林城墙,蜿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毛乌素沙地中,其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古色古香的街市风貌,充分体现了十五世纪以来陕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是研究陕北古代政治、军事、文化、建筑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载体,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旅游事业的珍贵资源。

4、发展保护

榆林卫城城墙是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代战乱,榆林卫城城墙损毁十分严重。从总体来看,目前城墙遗存段保存率达到79.89%,“古刀币”形态依旧清晰可辨。其中,东城墙保存相对完整。

从城墙遗存构成上看,现存城门3座、瓮城2座、城楼2座、马面15座,其中镇远楼为重建建筑。与1962年相比,目前有城门2座、马面8座拆毁。除修复段外,基本没有完好的部分,仅东城墙部分段落保存相对完好。

从分段情况看,彻底修复段、基本完好段仅占全部遗存段的55.35%。榆林城墙现有连续遗存段和遗址段各15段,遗存段中线长度合5280.38米,遗址段中线长度合计1288.4米。现存城墙段高度2.0-9.5米,顶宽0.32-9.71米,底宽0.48—15.31米,包砖层数25-118层。

面临问题

据了解,榆林卫城城墙损毁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人为破坏。比如基础性设施建设、房屋建设、挖砖取土、打洞修窑等。一些人在城墙上攀登、随意刻画、耕作挖土及后期的不当维修等,也是人为破坏的重要表现形式。二是自然破坏。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化、风蚀、洪涝、雨蚀、水渗、植物等。

从破坏速度方面看,1962年至1986年间破坏速度较快,1986年至今破坏速度明显减缓。在破坏严重的卫城城墙上,我们看到,城墙夯土墙体缺失、顶部海墁破坏、雉堞缺失、包砖墙缺失,其中以顶部海墁和雉堞缺失最为突出,仅个别段落有少量残存。

保护

榆林卫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名城的象征和标志,榆林城墙遗存部分因年久失修,整体损毁严重,加之人为侵蚀破坏,经常发生坍塌事件,不仅对周围居民的安全形成很大隐患,也使榆林形象受到严重负面影响。

200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视察榆林市文物保护工作中指出,榆林卫城的形制在国内外都是少有的,极具保护开发价值,陕西省文物局要尽快帮助榆林市做出保护规划方案,付诸实施,国家文物局将从经费等多方面加大对榆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支持力度。2007年榆林市文化文物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榆林卫城城墙保护规划》。

修葺

2012年5月,榆林卫城西城墙保护工程启动,项目总投资5500多万元,计划于2012年11月底完成。

2012年9月,城墙修葺工程被指责为“贴皮工程”,“仅重新修复城墙外侧墙壁,其余几乎不动”,只将古城墙当做一般性的土木工程。这种做法在很多文物学家看来是一种变相的破坏。

2013年,榆林市*发布了《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近年来,榆林市先后对榆林卫城西城墙人民路南段、南门瓮城、南城墙东段、东城墙南段等进行了抢险加固和保护维修,榆林城墙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