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抢救与保护民国时期文献刻不容缓
简介:
周和平:国家图书馆馆长
权力话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因为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民国文献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保护这些中华民国的珍贵文献,特别是革命文献,继承历史,对国家负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图书馆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陆续实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中国重制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在国内外反响良好,影响巨大。在此,我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在实施《中国古籍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民国文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避免文献史上的“断层”。
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民国短短的38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献全面记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录了中国*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也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大数。随着现代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民国时期出版的文献越来越多。据初步估计,民国时期的文献数量远远超过了现存数千年的古籍总数。
其次,它内容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包括*公报、法律规范、社会经济发展、名人手稿等方面的文学,以及大量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出现了新的出版形式,如旧照片、海报、电影和唱片,其内容和文献极其丰富。
第三,它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内忧外患。中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国时期也是古今中外交汇、百家争鸣、新旧观念碰撞的时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就内容而言,民国文献记录了时代的印记,在语言、政治、法律、历史等学科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研究民国历史,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意义重大。
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文献。例如,陈望道翻译了《*宣言》的第一个全中文译本。巴黎中国*在欧洲版上的总支出和*版画蜡版的少年月刊;1944年,《晋察冀日报》编辑出版了最早的《*文选》等。各根据地的文献记载了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这些文件是研究党史的珍贵材料。
第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时期形成的文献,如边疆开垦、农商统计、中国经济年鉴、救灾史料、教育公报、民国海军档案、蒙藏学会和蒙藏委员会(民国时期主管蒙古、*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的史料、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各省的财务报表等。,对研究国家主权、边界、民族、军事、农业、水利、经济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大量与“东京审判”相关的文件、照片、视频和视频资料,主要反映了日本侵华的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铁证。此外,社会科学、历史学家、出版单位和各种媒体对民国文献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国时期的文献调查、整理、出版、缩微和数字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民国文学保护仍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
首先,底线不清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对民国时期的文献进行过全国性的调查和整理。文档的存储、分发和存储是未知的。尤其是革命文学,大多以非正式形式出版,印刷量小,难以收集。其中一些是稀有和珍贵的。
第二,保护环境和保护措施还不够。目前,许多单位并没有把民国时期的文献保存视为古籍或发行量大的现代出版物。它们被暴露并放置在没有恒定温度、湿度、光线和灰尘的堆栈中。在一些革命老区和基层图书馆,存储条件更差,导致文件损坏日益严重。
第三,纸张呈酸性,易碎且老化。据研究,民国时期纸张的平均寿命为50-100年。目前,民国文献普遍出现严重老化或破损、发黄和脆化现象,有的一碰就碎,有的甚至碎成纸屑。然而,由于印刷质量差,根据地的出版物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第四,再生保护的进展缓慢。近年来,在*的支持下,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和其他收藏单位相继开展了影印出版、缩微和文件数字化处理等可再生保护工作,但进展缓慢。例如,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与全国20多个公共图书馆合作,10年来每年投资300万元,仅拍摄了6万张照片,远低于损坏的速度。
第五,出版物的使用远远不够。上海书店1989年出版的《民国丛书》影印了民国时期的1126种文献,不到民国已知文献总数的0.01%。革命文献尚未收集和出版。与美国、日本和*相比,民国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存在较大差距。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民国文献用文字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时期的文件损毁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许多已经无法使用。如果这些文件没有及时保存,这段历史将随着这些文件的消失而失去记忆。保护这些中华民国的珍贵文献,特别是革命文献,继承历史,对国家负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有鉴于此,建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充分发挥其政治、组织、智力和渠道优势,参照《中国古籍保护规划》作为重点文化工程的做法,推动有关各方将民国时期的文献保护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尽快启动实施。
首先,应该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文献调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国国家书目”。同时,做好民国文献的分类工作,形成《国家珍贵革命文献目录》和《民国文献分类目录》。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引进国外脱酸技术;对列入国家名录的珍贵文献进行脱酸和修复;建立标准仓库,改善保存环境;加快缩微和数字化进程;规划选题,加强整理出版工作。
第三,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在对民国海外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外和民间文献的收集工作,以促进文献的实物化、小型化和数字化。
希望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民国文献,特别是革命文献。
背景链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从**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国际在线记者刘志敏)
上一篇:小叶兜兰